兩會直通車 | 全國人大代表彭壽接受媒體采訪
295人瀏覽
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。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,是貫徹新發展理念、破解當前經濟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。近日,中國發展網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。
中國發展網: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,您對我國的科技創新體系有何建議?存在哪些短板和需要改進的地方?
彭壽: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,要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能力,在關鍵領域、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,在科技計劃管理、成果轉化、評價獎勵等方面大膽改革,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增強,科技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長。但在疫情全球蔓延和國內外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,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仍然存在企業主體作用不明顯、市場導向不突出、產學研融合不深入、評價體系不健全等突出問題。
基于此,我認為:
一是科技創新應聚焦與國家戰略、實體經濟、科研院校、資本市場、人才隊伍建設的“五結合”,著力解決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,把論文轉化成成果,把成果變成產品。
二是建立基于技術與市場雙引領、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,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,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。技術引領就是我們能做什么?這叫知己;市場引領就是現實的和潛在的市場需要什么?這就知彼;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。
中國發展網:當前國際風險和不穩定性因素增多,您認為中國企業該怎樣應對?
彭壽:當前,國際疫情持續蔓延,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,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多,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,此次疫情是對全球產業鏈、供應鏈韌性的壓力測試。
對我國企業來講,我認為:
一要把握變革機遇,瞄準全球產業結構轉型機會窗口,從思想上轉變觀念,加大自主創新力度,努力提高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能力。
二要善于創造機遇,更加注重無形資產、核心團隊、智慧發展和核心競爭力等外部要素的變化,聚力轉方式、調結構以及化解產能過剩。
中國發展網:不久前,中國推出“新基建”計劃,賦能新經濟,您認為其中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,出現什么樣的場景?
彭壽:以信息基礎設施為代表的“新基建”,是國家層面的戰略性、先導性、全局性工程,會創新更多商業模式,為包括新材料在內的眾多產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。
具體體現在:
一是新基建的建設將為特定材料帶來機遇,由下游需求端拉動材料轉型升級,加速推動新材料領域發展。
新基建包涵了三大方向、涉及七個領域,目前全國已列入投資計劃的投資額約50萬億元,毫無疑問將會為眾多特定新材料提供巨大的應用空間。比如中國建材集團研發的5G基站復合材料、5G終端顯示材料、特高壓絕緣材料、智慧能源光伏材料是新基建多個重點領域的關鍵原材料,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,未來的發展十分可期。
5G、工業互聯網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技術與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,將加速實現產業的智能化、信息化、數字化。如今,凱盛科技集團正圍繞“1336”戰略規劃,瞄準玻璃新材料“一核心”,把好顯示材料、新能源材料、應用材料“三方向”,筑牢研發、裝備、工程“三支撐”,堅持凱盛玻璃、凱盛材料、凱盛新能源、凱盛裝備、凱盛工程、中央應用研究院“六業務”,進軍新基建領域,整合觸控顯示、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中心、智慧能源設施建設等玻璃原材料關鍵技術,探索構建行業“智慧工廠—大數據中心—智慧云平臺”的全產業鏈智能發展模式,希望通過示范引領,助推實現新材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除此之外,新基建還會為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帶來加快技術更迭換代、推動產品性能提升、普及相關政策紅利等發展機遇。但新基建等新業態的涌現,將會加速產業格局的重塑,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,如果盲目跟風進行超負荷投入,將會對產業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。